6.12.2005
文化資本
任教的課程沒有UGSC資助,兩年學費合共十萬元,否則不能養起幾位全職教員,與像我這種時薪計的老師約共七八名。在市場上供與求、顧客與老闆的關係,放在教育上卻是調轉了槍頭,由老闆揀顧客─在200名申請人中,只有約50人能夠成功入讀,可以任地挑剔。
英語大學,貨真價實要用英語面試,就連中五資格的文憑也如是。於是我看到樣子機靈、作品用心的學生啞口無言─I am xxx, I am sixteen years old, I am a form five student. I have two sisters. I live in XXX…… 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有的還把貓紙夾在作品集中,然後臉色轉白,戰戰兢兢。 “Design is beautiful…I don’t know.” 我在想有多少答不出藝術與設計有什麼分別的考生,如果轉用中文,會是怎樣的機靈敏捷。一句My English is poor, can I speak Chinese? 是如何地委屈與打擊自信的說話?因為英語,把同等才智的年青人一分為二等,這是怎來得所謂「多一份自信」?
這個科目必須要挑選醒目、自覺,對世界有好奇的同學;而不是只專注學業,足不出戶的書呆子。於是學生的文化資產更形重要─學習音樂、閱讀、看電影、漫畫、出外旅遊……是加分的條件。每小時接見四位應徵者,要能特出自己殊不容易。有同學講述自己的旅遊經驗,叫 同學比較這些城市的差別,答的頭頭是道。這種學生,沒有理由不取錄。而遇見足跡只及旺角銅鑼灣的,便唯有盡地遷就,問問對各個商場的看法。有同學把自己的 音樂証書疊起來藏在作品集的最後一頁,我多手翻開來看,同學說這是無關重要的資料,是媽放在這裡說面試會有用。掀開原來是六級鋼琴証書,倒是為人父母的知 道投放了多年的文化資本是管用的。教育制度迫使大家把能力量化、標準化,實在可悲。有時我寧願同學把最真誠的作品拿出來,就用這十多分鐘細細介紹給我們好 好的聽。
剛巧這幾天也在準備報讀說來笑話的第三個碩士,翻開塵封的成績單,我的會考英文也只是E, 幸好從前應考的是中文大學,可以暢所欲言。回看着自己一步一步的蹣跚走來,從目不識丁,到說得出幾個藝術學的名詞;從對英語力不從心,,到可以流利說英語 吹水唔抺咀。中間是有幸碰到多少有心人給予機會與信任?對權力的不自覺,胡塗地糟蹋了年輕人的心血與前途,將心比己,實在於心何忍?
另:
在成報的專欄,隨着編輯人事的變動結束了。以微薄稿酬補貼網上文章的如意算盤也沒有了。可幸的是這一年來是與這位編輯一起成長,我但願她在新的報管工作愉快,月月有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