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2005

再哭新亞 ─模達紀事2005年2月(年三十)

本來新年流流,本應一團和氣。不過近日有上過inmeidahk.net和收過我電郵的朋友都知道,我又在動氣了!整個星期不務正業只為搞「文宣」(新亞校友香樹輝化名喬菁華語),在鬧中大新政策。所以把洋洋六千幾字,以倒序方式貼在這裡;還附上獨立媒體上「酸秀才」一文,聊以一笑。所以,今期真係交足功課!

「國際化」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反對?收更多海外留學生可以擴闊視野,何樂而為為?中大校方都話雙語政策五十年不變囉,仲嘈咩?

唉!花了好多個晚上,逐一回駁,但面對校方發動的宣傳機器(大概所有校友都收到分別由教務處與中大評議會發出的「澄清」信件),我們這些散兵游勇能做什麼?似乎,只有像我們這些沒有在中大討/混飯吃的,才能講兩句真說話。

深知藝術系師友從來不喜歡站出來,最怕政治化。聯署信要是大家認同的話,很希望你能站出第一步;不認同的,歡迎提出辯論─認同、但不能簽的,我們要為你盡力而為。

珍重!珍重!

梁寶 200528

~~~~~~~~~~~~~~~~~~~~~~~~~~~~~~~~~~~~~


誰在妖言惑眾?誰在暗渡陳倉?中大唔好自欺欺人! (200527)

--梁寶山

中大校方今日以龐大的宣傳網絡,指近日外界對「香港中文大學教學語言政策」的報導和評論,是誤會一場。英文版本更老實不客氣指是謠言 (
"Recently, there is a rumor that CUHK will implement a new language policy to change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to English for all courses in fall 2005. Another rumor has it that departments and programmes may have their funding reduced if they do not admit non-local students.)
大另可參中大評議會主席殷巧儀發出的澄清聲明。

但如果大家同時查閱中大網頁,海外學生的入學語言求要,一切已是既成事實:


Language requirement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ttained an acceptable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對中文水平的要求呢?隻字未提。
是誰暗渡陳倉?是誰妖言惑眾?

如果有日老細問你,你份合約就快完,新約要求你以後所有辦公文件都要中英文一式兩份,問你是否願意接受人工一樣,唔會加人手。如果只係為穩兩餐,你一係打定中英文辭職信同求職信,一係就頂硬上!

但問題是,大學這不()是唯利是圖、老細話事既商業機構,今日仲敢/肯出聲既係一班仲想講大學理想既師友雖然可能大部份都已經打定辭職信好明顯大家要求的不是一己私利。點解校方仲係一意弧行,掩耳盜鈴?

~~~~~~~~~~~~~~~~~~~~~~~~~~~~~~~

觀城市論壇論教育語言聽到噴飯


吃午飯的時侯聽城市論壇 談「派 ?」,其中一位講者陳璐茜( )怒吼:「伊家講終身學習,所有知識都已經在互聯網上,只要學生識字就得」我差點連飯碗都摔破。明天起,香港所有大中小學老師都應該罷課!

這位陳秘書長,不斷打橫黎,打斷其他講者發言,「......刪埋度門講廣東話睇繁體字就可以生存?」、「咁你係咪指犧牲果85%(英語水平合格)同學去遷就果15%(英語水平不合格)同學」「如果香港既大學轉左做中文我地無異議架喎!」

這種把語言只當成工具的論調,大概只有在香港才可以理直氣壯!家長與校長均如是。

另一位講者張國華(港大教院助理教授)問「這是一個英文何價的問題?為左學英文我地付出了多少代價?係咪要犧牲學生創意思維、學科知識,對世界、對中國文化知識?用英文學習係付出了學生學唔到野既代價!」

余榮輝( )也提出,「語言是學習工具,學咩野先至係最重要!」他呼籲家長要尊重學生意向,及因材施教。

用中文唔代表會唔識英文,點解大家要因為語言搞到咁分化呢?

田北辰的語言交通政策引來家長聯群結黨反對,表面上看是推行手法失敗,實際上是「替天行道」,實踐了政府的底牌強化標纖效應,使語言政治加強社會的階級性。


重溫:http://www.rthk.org.hk/rthk/tv/city_forum/20050206.html


哭新亞─寫在改吃咩奶之後(200522)

梁寶山 (新亞藝術系1996)

傳來中大校方暗渡陳倉(各位試以www.cuhk.edu.hk舊網址入校網,即會轉到加了en字尾的英文版), 新來的校長假手於楊綱凱副校長要求在下學年起以英語教授必修科與部份選修科消息,似乎勢在必行。正如「哭中大」作者所言,在殖民地時代尚可以母語授課的中 文大學,在「回歸」七年後竟要改用英語授課─這不是國際化,而是後殖民主義的陰魂不散。沒有考慮語言政策的文化政治效果。校政與港政,在文化政策方面,一 樣的短視和功利。

戒食母乳、餵吃洋奶是為誰的好?

讀昨日明報喬菁華的專欄,認為這一着得益的不是校長而是學生,大家為何要反對?啊!對不起,這些由壓窄低層人員薪水、把教職散工化,從全球市場中招攬回來(Spivak所說國際知識份子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sia),只是大學/香港的過客(大家再試進入校長履歷的網頁,身為中文大學校長,連一份中文履歷也欠奉!)。把旗下的大學辦成英語世界的國際化,擴大了的只是這種國際階級的職業市場。這種以英語為主導的國際化,是誰的國際、誰的觀點?為什麼每我們提到國際,還是不能脫開以「西方」為主導的想法。為什麼大學要國際化,不是增設亞洲各國的語文系(亞洲不是在崛起嗎?)。美國入侵伊拉克期間我們所讀到的所謂「國際」報導,全是以英文外電為主;反觀國內知識份子讀物,則廣譯「舊歐洲」的反戰言論(當然這其中亦夾雜了反美情緒)。誰料在「回歸」後七年的香港,竟變本加厲,不止見諸政府的經濟政策,這下子還搞到文化和教育的頭上來。

語言的政治造成的荒謬處境

筆 者在英求學與來自亞洲各地的同學溝通─ 大家的祖家就在彼鄰─卻要透過第三者的語言;對「西方」文史所知甚詳,卻對對方的國情一無所知,這是荒天下之大謬!筆者一次到韓國工幹,在廳店遇上操流利 普通話的韓國青年替我解點餐之難,印象深刻。到法國留學要修法語、到德國留學要修德語,到日本求學的也要讀好日語。香港既然奉行兩文三語,為什麼就要當 「二流」國際,自欺欺人以英語授課?中大持久以來奉行兩文三語,就是操國語/普通話的同學也是順所欲言;大部份來自基層社會(公屋)的 同學,草根文化得以藉此保存,校園文化生動活潑。而沒有那種殖民地大學故作貴族的惺惺作態。這種得來不易、多元開放的傳統,為可要廢除?喬菁華認為,「英 文中學學生為何要反對以英語授課?」如果照理推論,那全港幾百所中文中學的學生是不是就順理成章應支持以中文授課?筆者年來在各所大學打散工,最惡劣的一 次試過對着八十位會考一分的副學士先修(pre-associate degree)班同學迫着以英文授課。有錢有書讀,家長迷信,做散工的唯有對牛彈琴。各種所謂Chinese Studies的故弄玄虛、只是在搞概念翻譯的文章,大行其道。至於其他各種陽奉陰違的教室實況,面對各位同行也不在話下。以教室內的共同語言授課,是一種方便法,但請不要再迷信所謂國際化的藉口延續後殖民文化。而校方以如此方式推行,亦會適得其反。

哭新亞

錢 穆校長當年在殖民地辦大學,就是覺得為 什麼中國人就不能辦好自家的大學!新亞加入中大,錢氏曾要求當局應聘任華人為校長。讀《師友雜憶》,錢氏決定讓新亞加入大學的聯邦制,也是出於學生要有前 途、學歷便必須要得到政府認可的無奈;與此同時,錢氏去意已決,只待新亞成功加入大學制。錢氏離任前參加最後一次畢業禮,棄穿博士袍而只穿一身黑褂,是為 對(西式)大學書院建制收編文人辦學的獨立書院精神的沉默抗議。(當然,新亞之所以能夠在所謂的「手空空、無一物」的情況下升格成為大學,與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與意識形態不無關係。) 離校多年,這些不合時宜的校史,在周會上還會否嘮嘮叨叨地覆述?錢氏泉下有知,真不知如何作想(正如近年「大陸」大量再版錢氏著作)。香港的教育政策受着政府意識形態與市場競爭搖風擺柳,先來四改三、現在又三改四;現在改用英語授課,遲些怕又再要鬧加入全國收生,改成普通話授課。作為新亞人,我看到的是對歷史的無知與面對大環境的無奈。

香港已經有七所英文大學,為何就是容不下一所中文大學?

~~~~~~~~~~~~~~~~~~~~~~~~~~~~~~

附酸秀才一文(200527)

敬告喬菁華校友

先來謝過:
〈哭中大〉一文不算一流文宣,只是中大人應有水平。反而是身為教董會成員的先生,收稿費寫文宣(27《明報》),才是真正的文采風流。筆者這些不收稿費的妖言惑眾,真是何足掛齒。

不過中大變了英大之後,這種文流風流,我怕以後就只剩下先生一人了!

「中大人愛哭」,是因為如評議會主席殷巧兒女士所說的「愛之深、責之切」,一派「一場誤會」的招安語氣。其實這也是用不着的我們這些散兵游勇,既 不是「成名」校友,未能為母校添光;也不是發達商人,未能為母校貼金。哭喪着臉,是為這些旁徵博引的新亞人,胡扯到牛津,卻對校友質詢充耳不聞。對中大傳 統數典亡宗。哀哉!

本來不想發這些酸秀才氣,以免有失新亞體面。不過英文大學既成事實,已經是顏面無全。也就不妨發一發這股酸氣!

酸秀才 敬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