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達紀事2006年8月之一
年前錯過了梁美萍在大會堂展出她的《記憶未來》,朋友之間,都知道她「織少成多」,日夜編織這些頭髮造的小鞋好已經好一段日子,卻不知道她這一織就是成千上萬,2002年的報導,以「震撼、攝人」來形容[iii]。擺滿大半個大會堂展廳的小鞋子,都向着同一個方向,觀眾必須脫掉自己腳上的鞋,以親身參與充填鞋/孩子不/在 的句式,如像一道儀式,等待觀眾去完成。參觀藝術館《髮語》的那天,剛巧遇上一群幼稚園生,由於秩序的緣故老師沒有帶孩子進場,於是這群孩子只能在展廳前 吱吱喳喳的探頭張望,尤為可惜。也有其他較幸運的孩子,進門之前都在議論紛紛說鞋是石造的,進門之後才相信全都是頭髮。我不知道梁美萍在收集頭髮的過程裡 有沒有把份屬不同物主的「原料」個別處理,但近觀每一只小鞋的大小和髮色有異,我彷彿能從缺席中感受到個體的(曾經)存在並對差異的尊重。從向前的步勢繞向小鞋的後方,我看見的是一群黃口小兒!沒有文化符號的濫用堆砌,《記憶未來》以極簡約的方式讓物料自行說話,輕與重、生與死、存在與缺席、未來抑或回憶、頭頂抑或足下,如一對孖生兒無針無線地緊密地連結髮在一起。
如果《聯合國》的以色列觀眾認為作品指涉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那麼梁美萍這些表面看似寄情母愛的小品[iv],沒有紀念碑與世界大同的自我宣稱,在個人與大歷史面前臨行密密縫的嘮嘮叨叨,卻更加語帶雙關(Auschwitz[v]集中營裡那堆積如山的鞋,和頭髮所誌記的死亡/小鞋指向的未來),為創傷添上語重深長的祝福。香港藝術家作品以「隱私性」見稱(張頌仁2000年為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策展時語),梁美萍這件規模宏大的作品實屬少有,卻不知何故未得藝術館青睞,作品未獲藝術館收藏。想親身體驗《記憶未來》的朋友,請勿錯過展期。
《髮語》
香港藝術館 2006年7月14日至10月8日
谷文達網頁
http://www.wendagu.com/home.html
An Interview with Gu Wenda by Joan Kee,
http://www.asiasociety.org/arts/insideout/gu.html
[i] 另見高名潞:《牆─中國當代藝術的邊界》。
[ii] ‘[…]this single body material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multi-cultural hair”. I call this a “great simplicity” which will transcend to a “universal identity” .’見藝術家自述:「THE DIVINE COMEDY OF OUR TIMES:a thesis on united nations art project & its time and environment」(http://www.wendagu.com/home.html )
[iii]馮少立:『「記憶未來」一項龐大的裝置藝術工程』,《大公報》2002年10月6日。
[iv] 此處我亦卡爾認同作品可有「一種對博愛的虛妄的見證」的解讀,卻不認為梁美萍作品的強項在其「理性」。見其「小鞋子、香港腳、長毛」一文 (http://home.kimo.com.tw/arthkcriticism/e%60lmp.html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